文物保护常识
日期:2024-07-10
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持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只有保存藏品本来面貌,才能保持其珍贵价值。对文物藏品的损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藏品本身物质结构的变化。二是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外界影响主要是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意外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尘埃、生物和微生物。文物藏品的保护、保养具有一定的学问和技术方法,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减缓文物的损坏,防止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延长文物的寿命。
一、瓷器、雕刻品、玻璃器等硬片文物的保护
瓷器、雕刻、玻璃器属于硬片文物,对它们的保管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怕碰怕磕,虽然它们质地坚硬,但很脆。虽然都同为硬片,但必须分开保管,这是首先必须要做到。下面分别讲述它们的保管、保护及保养的方法:
1、瓷器
①瓷器取放必须手托住器底,绝对不允许直接拎着瓶颈和壶柄。因为大瓶成型是采用的泥条盘筑法,大件器都有一二个接胎痕,所以必须托底用双手抱着器物。壶柄和流都是后粘接上去的,因此也必须双手托着壶才行。另外有转颈瓶和转心瓶,都是几件套装成的,所以必须看清楚了,再取放。带盖的器物,最好在搬运时将器盖拿下来,越是大件带盖器,越要注意器盖的安全。
②瓷器在擦洗时不能用硬物,容易划伤釉面。另外一些薄胎器,要轻拿轻放,因为有的是蛋壳瓷太薄了。
③瓷器在存放保管时,最好放在囊匣里,这样既防尘又安全,但在囊匣里放药防虫时,一定不要把药直接放到瓷器上,因为药一溶化,便会在瓷面上形成渍痕,不好清除。
④对囊匣也有要求,最好不要用棉花和浆糊制作,易生虫子。
2、雕刻品
①在收藏上一定要保护好原雕刻纹饰,不要磨损磕碰,因为有一些是圆雕器,存放不好就会损坏原物,最好放在囊匣里,如果没有囊匣,一定不能倒放器物,要立起来摆放,以免压伤纹饰。
②玉器的除尘,千万不能用水浸泡,因为玉器在制作过程中,在器物表层打上一些洞孔,制做完后便都用玉石粉给填平了,用水一浸泡,洞孔全都显露出来,造成玉器残损。
③竹器和木器收藏保管时,注意防止虫蛀,掌握好存放环境的干湿度。④石章、石刻要防止磕碰,有些石器很沉,取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玻璃器
玻璃器在保管上一定注意防尘和轻拿轻放。玻璃器防尘很重要,防尘不好会使玻璃器污渍,失去透澈光泽,因此,要时常擦拭。但玻璃器的花纹有的是彩绘上去的,经常擦拭会使彩绘脱落,有的还有涂金或是镶金口、金边,擦拭时要注意保持原金亮泽度。玻璃器取放时,要先研究明白它的构造,有盖、有罩的,要分别取放,组装的要拆开取放。如花插,在拿时一定注意先将花瓣一个个取下,不能连体端,取不下来时,切记千万别硬往下掰。
二、书画、织绣品等软片文物的保护
在博物馆各种藏品中,最难保管的要数书画、织绣等软片文物。软片文物的保护首先要注意环境控制,只有把文物放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减少外界因素对藏品的损伤,延长文物的寿命。在环境中最基本的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湿度对绘画、丝织品的耐久性有密切的关系,不适宜的温湿度对书画、丝织品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温度过高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造成书画干燥、变脆、变色。湿度过大,会使软片文物发霉,造成有害细菌的繁殖。其次是光线,包括自然光和人为光,光线的辐射对藏品有损,特别对光线敏感的绘画、织绣品等有机质地藏品尤甚,在光的辐射作用下,发生化学作用,导致藏品退色、断裂、纸张发脆变黄。总之,文物损坏并非一种因素单独起作用,而常常几种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重点要注意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有害气体和灰尘、生物(霉菌繁殖)的危害。
软片藏品的保养主要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减缓文物的损坏,维护藏品质量,阻止或延缓藏品老化。对软片文物的保养要掌握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朽、防变色、防老化等相关保护知识和技术方法。同时,也要重视传统保管保护经验,如在接触、提取、展示书画和织绣时要戴上白细布手套、口罩,以免汗渍、唾液沾污画面和织绣品。
1、书画作品
保管书画最好用软的棉布或丝织品做成画套将画裹住,再平放入木匣中,切不可挤压堆放在一起,这样做既免受潮湿霉变侵蚀,又可避免书画因相互碰撞磨擦而造成损坏。新登记入库的书画和展出回库的书画,要经过除尘和杀菌处理后方可入库。展室展出书画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一个月为宜,而且在雨季或风沙多的季节,不宜展出书画,以防止书画受潮发霉沾染灰尘。在展室内或展柜中要安放温湿度调节器。
观摩书画展开藏品时,不能过急,稳舒稳卷,切记用力紧握卷手,以免折伤包手和画心,卷画时要注意两头对齐,不能卷得太紧太松,太紧,一旦干燥,书画纤维容易拉断或磨伤画面。太松画易串动、磨擦、折断,画心纤维出现折痕。
2、纺织品
纺织品的收藏应按材料(绸缎、毛织物、棉织物等)不同特性存放,最好是摆平摊放,抽屉宜浅而大,避免过多折叠和层层叠压,藏品与藏品之间用白色宣纸相隔,取出文物要轻拿轻放。存放或陈列纺织品的房间,须保持正常湿度 50%至60%,温度在16℃至20℃之间。
纺织品是对光线敏感度特别强的藏品,不许在自然光下陈列,也不许在不符合条件的灯光下陈列,阳光的直射更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展览时应把织物放在避免阳光的地方,或给窗户挂上一层较薄而亮的帘,要配有符合条件的冷光灯。
三、金属、珐琅器等文物的保护
珐琅和金属器统属于硬片文物,在库房架格摆放时,要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前低后高,互无挤压状。严防人为的损坏,在提取文物时要小心,要拿器物的底部,轻拿轻放。
要防尘。库房、架柜应密封,以防灰尘、细菌、害虫及有害气体侵蚀文物。文物入库前进行除尘,灰尘落在文物上不但会改变文物外观色彩,形成污秽,同时灰尘还会滋生微生物,腐蚀文物。除尘工作需要有耐心,例如珐琅器的盆景花瓣都是象牙料器,枝叶繁茂,要将花瓣逐个除尘。为了防止灰尘再次侵蚀,要用宣纸、布幔把文物罩起来,小件器用宣纸包装,大件器用布遮盖。
金属器最怕潮湿,湿度不宜就会出现锈斑,影响文物的寿命。文物库房要有温湿调节设备,文物放于囊匣要经常通风。已经生锈的文物,用科学方法去锈后应涂上凡士林油,以达到长久保存的效果。为了防止器物变色必须防紫外线照射,不要在强烈的光线下长时间陈列。同时,要定期上药防菌防虫。
四、漆器文物的保护
漆器类文物的胎质有木胎、竹胎、皮胎、夹紵胎、金属胎等。髹漆方法有雕漆、描漆、填漆等。因其胎质不同,保护的方法也不同。例如:金属胎的漆器,胎质比较坚固不易损坏,所以要以保护漆层为主,竹、木、皮等为胎的漆器不仅要保护漆层,更要保护胎体。
漆器类文物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最好放在温度、湿度比较恒定的库房中,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温度一般控制在15℃—25℃比较合适,每日温湿度变化上下不宜超过2—5 度。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会导致竹、木、皮、夹紵胎的漆器出现变形和脱漆。
漆类文物的保养方法除了控制温湿度外,日常保护也很重要,首先要注意防尘,如果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毯子或软毛刷轻轻清理,也可用棉纱布擦拭,如果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棉纱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其次为防止干裂,在漆器表面涂一层微晶石蜡的保护层,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既可防止干裂又可保持漆面光泽鲜亮。漆类文物应避免阳光曝晒和烟熏,阳光曝晒会使漆面干裂和褪色,烟熏会使漆器色彩失去光泽。另外一定要远离盐、碱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漆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在移动漆类文物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避免剧烈的震动,因其器物年代久远胎质与漆层极易松动,稍不注意就会损坏文物。另外在摆放文物上架时,要遵循高卧矮立的原则,器物较大的放在柜架的里面,小件的放在外面,这样不遮挡视线,方便提取。小件的或胎质较薄的漆器应配上囊匣,如夹紵胎漆器的胎质非常薄,它是由绢、丝制胎,非常轻薄,所以应装入囊匣特别加以保护,这样既可防尘,又可保护文物的安全。
五、家具、陈设、匾联等木质文物的保护
院藏的清代木器文物主要是传世的清代家具与漆器木匾。由于年代的久远、环境条件的影响、工作的需要,木质文物经常从库房提出来进行陈列展览,搬迁后诸多人为、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常会造成木器文物开裂、脱胶、糟朽、人为硬伤等。为了更好地保护木质文物,并且使它们更完整进行陈列展出,应对已损的木质文物进行修复与保养。
为确保木质文物的安全,在提拿和摆放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木器要注意不能随便搬动,一定要搬动时,先要观察木器榫卯结构,选择器物的底部托起,轻搬轻放。特别是家具器物类,在库房摆放时,最好把木器家具一次定位,不宜经常搬来搬去。家具库房要经常通风,保持恒温恒湿,防止木质长毛、霉烂、榫卯脱胶等损坏。木器家具在外陈设返回时,要对木器进行清洁处理,对污垢、完残程度不同的器物恰当清洁、处理。表层光滑的木器文物,可先用软毛刷除去表面的尘土,再用消毒过的略湿抺布擦去木器上的残留尘埃后,方可入库。
六、碑刻、石刻、砖雕等石质文物的保护
由于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等外界因素,一些石质文物长期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石质文物,让它们完整、安全的维持原貌,延长寿命,根据不同情况,基本按照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保护保管:
1、库房保管
库房要拥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严格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既能隔热和御寒,又可防干燥和隔潮,使库房内的石质文物得到充分的保护。
2、陈列保护
为了不使这些珍贵文物受到观众人为破坏,利用陈列室空间把它们镶嵌在墙面上,并以玻璃屏障隔离,观众可站在一定的有效距离欣赏展品。陈列室要有较好的通风条件和温湿度控制设备,避开强烈的阳光照射,要达到防雨蚀、防尘埃、防风化的要求。
3、露天陈列保护
碑刻、石刻、砖雕等石质文物因受干、湿气候的影响,或受有害气体的侵蚀,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温差变化较大,冷热不均,石质文物的露天陈列保护、保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绿化是自然保护石质文物的方法之一。绿化环境可减缓污染,树木、草坪、花卉一般都具有抗污染能力、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要避免人为的损伤,可以建造碑亭、建立护栏、设立保护指示牌,严禁触摸和乱写乱画。
碑刻、石刻、砖雕等石质文物的保护、保养与保管工作应以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国内已经有了专门的石质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和设立了石器保护科研项目,但目前尚未开发和发现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国外正在研究一种注射液,通过一种化学制济注入石质文物体内,起到防腐化、酥碎、龟裂、剥离的作用。但新材料新技术的引用一定慎重,应在进行科研和多次实践后方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