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课堂: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
日期:2022-06-03
八桅立式大风车,诞生于黄海之滨、里下河腹地的盐城龙冈镇。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灌溉技术的集大成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辽阳三道壕东汉晚期汉墓壁画上就画有风车的图样。汉朝时期发明的八桅立式风车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汉、唐、宋、元、明、清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八桅立式大风车一直是渤海湾、东南沿海以及里下河地区农田灌溉和排涝的重要大型工具。
2010年,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杰出价值
八桅立式大风车以木制成,体积庞大,高约二丈四尺。又因形似走马灯,被称为“走马灯式风车”。风车上的八面风帆从中国帆船技术中汲取养分,可随风自动调整风帆位置,将风能转化用于提水灌溉或排水所需的机械能,清中叶周庆云在《盐法通志》中记载古代沿海就已用此风车扬海水晒盐,提河水灌溉农田。
八桅立式大风车通过风吹动风帆联动立轴转动,再通过坚硬木齿轮传动轴驱动槽桶里的一块块相互连结的杨树木板叶片,将水从沟河里车到田里灌溉田地。1957年《柳堡的故事》中就记载了里下河地区人民把风车用于农田灌溉的场景。
在风车盛行的年代,除封冻季节,苏北农民都用大风车提水灌溉农田,昼夜运转,可灌溉水田五、六十亩。没风的情况下可用牛拉动或人力推动大风车进行提水。
八桅立式大风车用材考究。由生长了三十年左右、质地坚硬的桑木制成齿轮,保证运转不易磨损;抽水槽桶里的叶片(又称佛板),则选用弹性、韧性好的杨树,使其不易折断。风帆则用龙冈盛产的蒲草晾干编成纬线,不编经线,以利风帆的上下升降与折叠收纳,巧妙的实现风帆自动迎风的功能。
八桅大风车这项高超的发明,将自然风能应用于农业及制盐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人力劳作。
二、濒危状况
八桅立式大风车利用自然风力为生产服务的创造价值意义重大、弥足珍贵。然而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车已逐渐消失。
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60年代抽水机的出现,机械逐渐取代了大风车的使用;
二是,大风车的部件对材料十分讲究,由于桑树生长缓慢,导致制作材料匮乏;
三是,大风车的108个部件工艺技术构造原理复杂,从事这门技艺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三、保护计划
勤劳质朴的龙冈人,对大风车一直重视保护,先后多措并举,为保护传承大风车这一水乡特有的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投入资金保护。
二是开展数字化保护采集,整理谱系档案。
三是建立工艺制作展览馆。
四是结合文旅融合,筹建风车博览园。将龙冈大风车文化园列入全区旅游景点,与国、内外各类风车联合展出。